最新要闻
- 携手共进,同享暖阳——写在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之际
- 为期2个月!北京集中排查整治火灾风险隐患
- 陇南山区游子返乡尝鲜新农人 深闺特产告别贱卖“闯世界”
- 安徽六安对违反首诊负责制者问责
- 上海创新开启线上线下职业体验 特殊学生走进社区
- 安徽新冠肺炎疫情追踪:病毒源头在哪?核酸检测怎样?
- 河北清河通报1例安徽确诊病例密接者在清河活动轨迹
- 沈阳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系5月15日确诊病例母亲
-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9298.7万剂次
- 兰州名师支招:缓解孩子焦虑情绪 家长也要有平常心
- 花博会首次开展全线路负荷交通保障演练
- 新疆阿勒泰启动“百车自驾游”
- 93年前,这对年轻夫妻在敌人的刑场上举办了婚礼
- 年过半百的他们跨越千里,给残疾人打开梦想的窗口
- 辽宁调整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工作安排
- 安徽六安两家医疗机构被停业 区卫健委负责人停职
测评

轮椅上的金牌舞者:虽然我无法走路,但我可以跳舞

安徽确诊患者标本基因测序 不属于目前印度南非等变异株
- 轮椅上的金牌舞者:虽然我无法走路,但我可以跳舞
- 安徽确诊患者标本基因测序 不属于目前印度南非等变异株
- 与病毒“赛跑”的72小时——来自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的“复盘”
- 我想知道梦想是什么“颜色”?——盲人大学生叶景芬的故事
- 合肥首个“6x24小时”新冠疫苗免费接种点 便捷服务获市民点赞
- 为特殊儿童打开那扇窗——访雪域高原的艺术公益参与者
驱动
“招娣”为什么少了
“招娣”为什么少了(新视野)
在不少家庭看来,生孩子的组合是分等级的。最好是一儿一女,其次是两个女儿,再其次是一个女儿,然后是一个儿子,最差是两个儿子。对了,还有更差,头胎一个儿子,二胎两个儿子。
笔者有个亲戚,他和他爱人都特别想要个女儿,结果头胎是个儿子。二人鼓足勇气决定要二胎,看了很多“生女儿秘笈”,找人算生产的“黄道吉日”,吃东西净挑辣的吃——酸儿辣女嘛,还差点儿给老大起小名叫“招妹”。不久前刚生了,结果还是儿子,明显看得出来他很失落,没精打采的。
亲戚这个“重女轻男”的想法不能说普遍,但在当前的社会也不能算小众。记得小时候看书看影视剧,经常能看到“招娣”“来娣”这样的人名,不解。长大了才渐渐知道,以前“重男轻女”的观念盛行,因为男孩子意味着传宗接代,意味着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所以很多地方都有“溺女婴”现象。此外还有什么童养媳、三妻四妾,都是“重男轻女”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不少地方仍顽固地存在。
喜剧演员郭达演过一个小品《产房门前》,其中那位干部形象的演员言之凿凿:“这都80年代了,怎么还能重男轻女呢?”结果听到他老婆生了女儿,惊得呆住了。这正说明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重男轻女”现象仍很普遍。
从那时起到现在,为什么不过三四十年的工夫,在生男生女问题上,人们的观念就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呢?起名字从“招娣”到“招妹”,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首先,经济上,中国早已跨过了温饱阶段。因为家庭困难导致养不活孩子,差不多已经是只有在老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景象了。水涨船高,女性的经济地位、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靠男人养家的现象和观念已经很少见了。
其次,一旦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女儿对父母特有的温馨情感、对家庭特有的黏合作用,就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都说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怎么理解?就是女儿对父母,比儿子对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关怀更加到位。很多男孩子成家立业后,一个星期能给爸妈打一次电话就不错了,三言两语就没话了。很多女孩子不然,嫁人也还三天两头往家跑,不能跑就打电话嘘寒问暖。给父母买东西,儿子往往粗枝大叶,买不到点上;女儿则细致入微,考虑周到。当父母的,虽说儿女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三,又回到经济问题。现在很多城市房价高企。按照传统思路,结婚一般都是男方要准备房子。有一种说法,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若无一定道理,也不会广为传播。因此,经济压力导致“生女偏爱”,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存在。
社会思潮的涌动背后,对生男生女的不同期盼,既是一些家庭的理性选择,是其面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民生所系。如果能细致体察这种变化,找准其中的民生痛点,施政上熨平社会的滞涩处,把生男生女的关注变成民生政策发力点,大家的幸福感也会更多一些,您说是吗?
熊 建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