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 携手共进,同享暖阳——写在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之际
- 为期2个月!北京集中排查整治火灾风险隐患
- 陇南山区游子返乡尝鲜新农人 深闺特产告别贱卖“闯世界”
- 安徽六安对违反首诊负责制者问责
- 上海创新开启线上线下职业体验 特殊学生走进社区
- 安徽新冠肺炎疫情追踪:病毒源头在哪?核酸检测怎样?
- 河北清河通报1例安徽确诊病例密接者在清河活动轨迹
- 沈阳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系5月15日确诊病例母亲
-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9298.7万剂次
- 兰州名师支招:缓解孩子焦虑情绪 家长也要有平常心
- 花博会首次开展全线路负荷交通保障演练
- 新疆阿勒泰启动“百车自驾游”
- 93年前,这对年轻夫妻在敌人的刑场上举办了婚礼
- 年过半百的他们跨越千里,给残疾人打开梦想的窗口
- 辽宁调整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工作安排
- 安徽六安两家医疗机构被停业 区卫健委负责人停职
测评

轮椅上的金牌舞者:虽然我无法走路,但我可以跳舞

安徽确诊患者标本基因测序 不属于目前印度南非等变异株
- 轮椅上的金牌舞者:虽然我无法走路,但我可以跳舞
- 安徽确诊患者标本基因测序 不属于目前印度南非等变异株
- 与病毒“赛跑”的72小时——来自安徽疫情防控一线的“复盘”
- 我想知道梦想是什么“颜色”?——盲人大学生叶景芬的故事
- 合肥首个“6x24小时”新冠疫苗免费接种点 便捷服务获市民点赞
- 为特殊儿童打开那扇窗——访雪域高原的艺术公益参与者
驱动
一顶“萌帽”揭秘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小康中国)一顶“萌帽”揭秘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中新社呼伦贝尔5月17日电 题:一顶“萌帽”揭秘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中新社记者 张玮
“可爱!想摸摸‘鹿’角。”17日,杭州游客闫亚东对一只有鼻、有眼、有耳朵还有角的帽子格外感兴趣。
进入5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族聚居地——鄂伦春自治旗冰雪消融、杜鹃花开,旅游季随即到来。
“这不是鹿角帽,是狍角帽。它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印记,看到这样的帽子就知道这是鄂伦春人。”68岁的兽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满古梅不厌其烦地向游客推介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顶独具特色的“萌帽”也向外界揭开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神秘面纱。
鄂伦春族是中国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之一,现有人口8000余人,其中,鄂伦春族猎民仅1000余人。
史料记载,鄂伦春人元明时期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外兴安岭(今俄罗斯境内的斯塔诺夫山脉)、黑龙江流域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17世纪至18世纪初,他们逐渐迁徙至大、小兴安岭地区,在高山密林中生活。
1953年,鄂伦春人告别传统的狩猎方式,下山定居;1996年,他们放下猎枪,开始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养殖业和旅游业。
如今,结束了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保护和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森林狩猎文化。
满古梅是鄂伦春族猎民,也是狍皮手工艺匠人,缝狍角帽、制狍皮衣的手艺传承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五代。
“旅游发展为我们搭建了文化传承的舞台。”满古梅像宝贝一样捧着自己制作的狍角帽向游客介绍,狍子的头围和人的头围大小相似,鄂伦春人用完整的狍子头部皮毛制作狍角帽,称其为“灭塔哈”。
狍角帽的佩戴在鄂伦春族有着特殊的讲究。“笔直的狍角戴在头上像雄鹿一样英姿飒爽,鄂伦春男人多在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佩戴。”满古梅说。
满古梅告诉记者,近些年,随着旅游业发展,好多国内外游客不仅喜欢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更愿意跟着她学技艺。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学设计的大学生,还有一些中国香港和美国的手工爱好者,经常和我视频学习。”满古梅的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但谈及传承她却眉眼带笑,“只要有人学,我就免费教会为止。”
申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鄂伦春自治旗想方设法对鄂伦春民族传统技艺进行挖掘抢救,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项,非遗传承人60人。
桦皮技艺、狍皮制作技艺也已列入鄂伦春族濒危项目进行重点保护,这两项技艺传习展示馆已列为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库,并进入布展阶段。(完) 【编辑:张燕玲】